八段锦

八段锦

 

古人管养生之术,不叫养生术,叫导引术,而上世流传的《易筋经》、《五禽戏》、《八缎锦》等,都源自于古代导引术。导引术不是人老了才练的,而是每个人为了防病消小疾所做的努力。对于小疾缓病,小可自治,大可医他。其中《八段锦》是流传最广,对导引术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八段锦》是一套独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于北宋,至今共八百多年的历史。古人把这套动作比喻为“锦”,意为五颜六色,美而华贵!体现其动作舒展优美,视其为“祛病健身,效果极好;编排精致;动作完美。”从古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它有八组

八段锦

动作组成,人们就把它称之为《八段锦》。八段锦简单易学,不受场地局限,练习无需器械,节省时间,作用极其显著;适合于男女老少,现代研究认为八段锦能改善神经调节功能,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内脏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可激发各系统的功能,纠正机体异常的反应,对许多疾病都有医疗康复作用。

八段锦

(王怀琪,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体育教育家)

《八段锦》据传出自八仙中的汉钟离,由吕洞宾刻画在石壁上得以流传。也有人说它是岳飞所创。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挖掘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时候出土了两千一百年前的导引图,马王堆汉墓的导引图共描绘了四十几个运动姿势,其中,至少有四个与后来广泛流传的八段锦中的动作相似,它被学术界看作与八段锦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八段锦》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北宋洪迈所著《夷坚志》,《夷坚志》记载:“政和七年,李似炬为起居郎……效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得之甚喜……常以夜半时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在宋代,八段锦的体式已经有坐式和立式两种,其中,立式八段锦后来形成了很多流派,并得到广泛传播。清朝末年,人们首次把八段锦编辑成一个完整的套路,并绘制图象,它的歌诀及说明了八段锦的动作做法有体现了锻炼目的: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力气,背后七颠百病消。

八段锦

[两手托天理三焦]

手交叉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促使全身上下的气机流通,水液布散,从而周身都得到元气和津液的滋养。

[左右开弓似射雕]

展肩扩胸,左右手如同拉弓射箭式;可以抒发胸气,消除胸闷;疏理肝气,治疗胁痛;同时消除肩背部的酸痛不适。

[调理脾胃须单举]

左右上肢松紧配合的上下对拉拔伸,能够牵拉腹腔,对脾胃肝胆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并辅助它们调节气机,有助于消化吸收,增强营养。

[五劳七伤往后瞧]

转头扭臂,调整大脑与脏腑联络的交通要道——颈椎;同时挺胸,刺激胸腺,从而改善了大脑对脏腑的调节能力,并增强免疫和体质,促进自身的良性调整,消除亚健康。

[摇头摆尾去心火]

上身前俯,尾闾摆动,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可以消除心烦、口疮、口臭、失眠多梦、小便热赤、便秘等等症候。

[两手攀足固肾腰]

前屈后伸,双手按摩腰背下肢后方,使人体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得到拉伸牵扯,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调理作用。

[攒拳怒目增力气]

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均可刺激肝经系统,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强健筋骨。对那些长期静坐卧床少动之人,气血多有郁滞,尤为适宜。

[背后七颠百病消]

颠足而立,拔伸脊柱,下落振身,按摩五脏六腑。百步走不如抖一抖。这一式下落振荡导致全身的抖动,十分舒服,不仅可以有利于消除百病,也正好可以作为整套套路的收功。

八段锦

练习八段锦呼吸要自然,千万不要憋气。动作要自然、舒展、大方。用意,用暗劲、内劲,不用拙力、僵力。初学阶段要掌握每一式的动作要领,先求动作方整,再求动作圆活,先体会柔和缓慢,再体会动静相兼。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循序渐进的联系,持之以恒的练习,逐渐达到纯熟的境地。最好每天能做两次,早晚各一次。入早晚时间难以安排,每个人也可按照自己的时间条件,灵活的选择其中一些式子,随时随地练习。

去健身房,没时间;练瑜伽,柔软性不好;跑步,累……那就来练八段锦吧,不耗时,不耗空间,简单有效,坚持练下去,保你健康长寿。

八段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