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哲学认为宇宙间的一切均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最初的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由此引申为气候的冷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医阴阳学说

《黄帝内经》记载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从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来说明“阴阳”是天地存在的法则,万物分类的纲领,物质变化的条件,生息死亡的根源,精神气血的所在。中医阴阳学说

古代医家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相对属性以及一个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相互关系,以认识并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及其基本规律,同时解释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阐明脏腑组织的部位和属性,区分药物性能,诊断疾病性质等,逐步发展为具有中医学特色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对立统一辨证规律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阴阳是对立制约的。通过对立制约可以限制互相的消长,以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及相对稳定。如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春夏的温热抑制了秋冬的寒凉,秋冬的阴气又制约了春夏的温热,形成了四季温、热、凉、寒明显的正常气候。

二、阴阳是互根互用的。阴阳双方互相依存,互根互用,谁也离不开谁,均以对方的存在决定着自己的存在,失去哪一方都不行。如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内,就无所谓外;没有兴奋,就无所谓抑制等。

三、阴阳是消长平衡的。阴阳的消长促使双方形势不断变化。在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的持续运动中谋求阴阳相对平衡。如果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或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就会失去平衡,就会出问题。对人来说,就会产生疾病。中医阴阳学说

四、阴阳是互相转化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反映出“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如浑身发热的高烧病人,热得过厉害时,就会出现抽风惊厥、肢冷寒颤。中医阴阳学说

人体的阴阳调和,也是健康的根本。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要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顺应阴阳的变化,这样才能健康长寿,这样才能使人类生生不息。正值春分时节是调节体内阴阳平衡、协调机体功能的重要时机,养生重在平和,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肝属木,喜条达,与春令升发之阳气相应。此时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自然规律,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使肝气顺畅条达。切忌大喜大悲大怒等剧烈情绪波动。此时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可在风和日丽时与好友结伴郊游,亦可栽花种草、养鱼养鸟,培养多种兴趣,怡情养性,调畅情志。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三月三”的传统习俗—-吃地菜煮鸡蛋,地菜即荠菜,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农历三月初三处于季节交换、阴气没有褪尽的时节,人很容易患病,古人采用药草洗涤、泡浴的方法扶正驱邪,还会采摘野菜作为药膳食用,用来养生防病。荠菜一味药食同源的传统佳蔬。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药用价值也很高。中医认为,荠菜性味甘、凉,入肝、脾、肺经,有清热止血、清肝明目、利尿消肿之功效。中医阴阳学说中医阴阳学说